生物课堂走进自然博物馆
――中学部生物教研活动纪实(一)
3月26日,对于很多初一年级同学和生物老师来说,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。好奇、兴奋、愉悦……
创新教学理念,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,为适应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需求,各教研组纷纷开展特色教学活动,语文组的课本剧演出精彩纷呈、地理组带领学生参观省市气象台……为此,生物组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。初一年级部分同学在生物老师带领下前往自然博物馆,探秘科学世界。特色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,也获得了媒体的关注。
学校发展,教学为本,希望更多的教学探索活动能够成功展开。
以下是来自《长春晚报》3月27日的报导:
周末不去课后班还能去哪儿?
省二实验高新学校百余学生探秘自然博物馆
(本报记者 肖虹)
26日,星期六。9时,省二实验高新学校80多名初一学生和40多名家长集中到净月开发区的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(又叫吉林省自然博物馆)去探秘。整整两个小时,同学们跟随该校的生物组老师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实践课。
初一学生周末
最多上7个课后班
以往每到双休日,很多学生就从学校转战到课后班。“据我们粗略统计,90%以上的学生上课后班,他们中有的是自愿的,但更多的是被父母安排去上的。”
昨日,记者在跟这些同学们交谈时得知,他们中好多人都是推掉了课后班的课来参加实践课的,有的同学实践课结束后,还得接着去上课后班的课。他们觉得这次实践课很有意义,值得上。
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同学中,一名耿同学每周末甚至要上7个课后班!记者问道:“你都上哪些课呀?”耿同学回答:“语文、数学、外语,再加上物理和化学。”记者说:“这不是5个吗?”耿同学笑着说:“数学和英语分别有两个课后班要上。数学的两个班各有特色,一个讲得快,一个讲得细,两个融合一下更好。”记者又问:“你喜欢上课后班吗?”耿同学答:“还行。”记者接着又问:“这些课后班都是你自己要报的吗?”耿同学摇头称:“不全是,大部分都是爸妈要求上的。”
生物课搬到博物馆
学生家长都欢迎
“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想送孩子去课后班,但看到别的孩子都上,也就随大流了。”孟老师说“还有家长反映,周六周日孩子即使不去课后班,也没别的地方可去。所以,我校生物组才决定利用周末带学生上实践课,带他们游历自然博物馆,锻炼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。”
据了解,这也是省二实验高新学校生物组开展的“让学生走出课堂 开展生物实践教学模式”的课题研究项目。昨天是此项课题的第一次实践活动。第一批100余名初一学生走进吉林省自然博物馆,参观学习高大的恐龙骨骼化石、逼真的长白山植被分类、模拟恐龙生活的3D、缤纷多彩的蝴蝶标本等,还自己动手制作蝴蝶标本。
激发学生求知欲
倡导素质教育
当然,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以自愿、免费和家长同意为前提的。课题组的目的,是让广大学生从繁重的课后班解脱出来,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和长春市丰富的文化展馆设施,让学生们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,拓展知识,开阔视野,培养观察能力、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。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很多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转变,不但给予了高度的配合,还与孩子们互动。
触摸生物化石
家长和学生一起制作动物标本
参观蝴蝶馆
兴高采烈的动手制作标本
生物课堂走进自然博物馆
――中学部生物教研活动纪实(二)
2011年4月9日,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八(2)年级和七(1)年级的组员在生物老师带领下,来到吉林省自然博物馆。这是生物兴趣小组的第二次活动。
中国古人云:纸上得来终觉浅。让知识在活动中呈现,通过体验获取知识,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。生物学科教师在本学期初成立生物兴趣小组,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,让教育走出课堂,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,同时也改变教师课堂授课的传统模式,发挥教师在知识学习中的引领作用。来自然博物馆学习的活动共分两批次完成,学生不仅参观大型动物标本还动手制作蝴蝶标本。
收获与快乐――姜薇薇老师与七(1)年级成员合影
收获与快乐――八(2)年级全体成员合影留念
观看大型动物标本
认真倾听工作人员讲解
动手制作蝴蝶标本
信息提供:孟祥雷、孟天娇;上传:李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