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祥端午 寻根思源
端午浴芳兰,流香满晴川,岁岁端午,今又端午。在这个用来怀念的日子里,我校为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,特邀请八年3班班主任张丹媚老师做专题讲座。
各位老师,同学:
大家中午好,我是来自八(1)年级组的
端午意味着吉祥。提到端午,首先想到的就是吉祥。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。
插艾草、菖蒲。艾、菖蒲和蒜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“门插艾,香满堂。吃粽子,洒白糖。龙舟下水喜洋洋。” 家家都在端午节这一天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,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。用以驱瘴,净化空气,祈盼吉祥。 “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”
手足缠五色丝线。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因而,节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”
包粽子。端午食粽起初是祭屈原,人们将对屈原的一种纪念,一种敬仰包裹其中,后人又将对家人的祝福融入其中。“包中香黍分边角。彩丝剪就交绒索。”
赛龙舟,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五月五日,谓之浴兰节。…… 是日,竞渡”在过去,人们借赛龙舟表达自己内心良好的愿望――祈求农业丰收、风调雨顺、去邪祟、攘灾异、事事吉祥如意。沈从文在《过节和观灯》一文中,将“龙舟竞渡”放置在民俗文化的背景下加以介绍。千年历史的演变,赛龙舟已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,但不曾改变的是人们赋予龙舟“吉祥”的感情色彩。
“五月榴花妖艳烘。绿杨带雨垂垂重。五色新丝缠角粽。金盘送。生绡画扇盘双凤。正是浴兰时节动。菖蒲酒美清尊共。叶里黄骊时一弄。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。”
端午同时承载着浓烈的爱国情怀。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,端午是为祭奠屈原孕育而生,这样的说法正是源于人们对屈原诗情与人情的尊崇。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。“故国多难夜未安,常思为国赴国难。”面对国家、民族的危难,他始终承担着,抗争着。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,但他义无反顾,仍去自觉承担。《离骚》中也洋溢着这样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。他以香花美草自喻,作为他高雅情志的象征。他是孤独的、甚至是寂寞的,但他是圣洁的、高贵的。在他的身上具有对气节的追求、情操的坚守。
前一段看到一则报道,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碰撞,与中国茶道回归的问题,其中有这样的论述,日本的千利休茶道,是宋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的饮茶方式,现在还能在日本找到痕迹,而在中国早已没有了土壤。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,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,许多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,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。中国则截然相反,我们并不珍惜保护自己的文化根系,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,怎样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,怎样将我们这个具有如此丰富内涵的民族传统牢牢传承下来,并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,应该值得我们思考。
作为当代中学生,我们不仅应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寓意,其丰厚的文化内涵,更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成为“传道者”。
端午粽香,这是萦绕岁岁年年的童谣,甜蜜的清香,包裹着家人浓浓的温情,让我们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,学着大人的模样,包粽子,将我们的爱延续。这个端午节,温情脉脉。
亲手制作香包、五彩线送给家人、师长和同学,情深意满。香包里装着清香四溢的香料,再以五彩线悬扣成索,做成小葫芦的形状,玲珑可爱,盛满祝福。或者用五彩线缝制一颗红心点缀香包,驱走
阴霾。这个端午节,爱意融融。
和着夏日的暖阳,与亲友郊游,运动健身。端午日,自古就有龙舟竞渡,随了鼓声节拍的缓促,裹着红布包头的水手们,高声喝着嘹亮的哨子,用身体铸成生命之舟。我们可以在与亲友体验斗草等传统习俗之余,绽放我们青春的激情,融于自然的和乐,拥抱美好的生活。这个端午节,青春律动。
面对以“圣诞节”为代表的洋节的不断涌入,我们不应盲从,只取其漂亮的外壳,买椟而弃珠,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,建构自己纯净的心灵家园,做一个有追求的人。我们将对祖国的热爱,对亲人的祝福系成五色丝线;我们将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包成粽子代代传承,以共铸民族魂告慰屈原。
八年3班班主任张丹媚老师做专题讲座
文稿提供:张丹媚老师 审核:龙 燕 文字处理上传:郭 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