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落实学校“教师素养提升深化年”的发展目标,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,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,2025年3月31日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报告厅举行“以课题研究促教师专业素养提升”科研专项培训会。东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梁红梅教授莅临指导,我校校党委陈杰书记、孙成群校长、孙爱华副校长、中小学各部主任及我校参研省、市级课题的负责人全程参会,会议由科研处张海燕副主任主持。
张海燕副主任主持会议
2024年12月,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公布课题立项决议,我校王成、王超、牟晓燕、李丽莉、张宏茹、赵全红、赵雪、许正丽八位教师成功立项。会议伊始,八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,课题研究的现状、目标与主要内容、方法与步骤、创新点和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课题做了细致全面的阐述和说明,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课题的特色和亮点,彰显了从经验碎片到系统建构、从学科深耕到跨域融合、从工具改良到范式创新的三大科研转向。
课题负责人做开题陈述
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红梅教授围绕“一线教师如何做真研究”分享独到见解。梁教授强调课题研究需扎根教育教学实践,以问题为导向,以课堂为阵地,推动研究成果真实落地。梁教授指出,一线教师的研究应聚焦真实教学痛点,避免追求“填补空白”的宏大叙事。她强调课题的选题需“小而实”——既要立足校本实际,又要具象化核心概念。针对“科研与教学割裂”现象,梁教授建议将课题研究嵌入备课、听课、作业设计等日常教学环节,以“问题即课题,解决即研究”为理念,通过“概念具象化、过程证据化、成果可视化”破解“课题与教学两张皮”困局。梁教授还强调,研究成果需“看得见、用得上”。她建议我校进一步发挥集团校优势,建立跨校课题协作机制,形成“问题发现-行动改进-成果辐射”的校本教研生态,推动“微改进”向“广辐射”升级。她提出“课例研究四步法”:首次试讲聚焦问题,二次改进优化策略,三次迭代形成范式,最终提炼可推广的文本与视频案例。针对评价工具开发,梁教授以“圆锥体积公式”课堂评价表为例,避免“万能表格”,倡导“一课一量表”。她建议通过个案追踪法,精选师生样本持续观察,分析“以评促学”对学业投入度、思维深度的真实影响,让评价从“形式”走向“实质”。
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专家,梁红梅教授始终致力于搭建教育研究与实践转化的桥梁。此次专题培训不仅为我校省市级课题负责人注入了专业动能,更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方法论支持,既破解了“创新性不足”“过程虚化”等共性困惑,也传递出“科研扎根课堂”的坚定信念。
东北师范大学梁红梅教授做指导讲话
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“快车道”,是课堂教学改革的“助推器”,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“动力源”。孙成群校长在讲话中强调了课题研究应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中,并指出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到发现式教学的提出,都离不开对问题的长时间思考。孙校长还分享了自己在课堂改革中的经历,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动手操作发现概念,虽然面临了质疑和挑战,但最终取得了成功。他强调了评价方式方法的重要性,并希望每个个体都能渗透到全校的整体当中,以个案研究充实整体布局,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最后,孙校长鼓励老师们以研究者姿态深耕课堂,扎实开展研究,让科研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。孙校长的讲话为我校教师后续的课题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这不仅是激励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嘱托。
孙成群校长讲话
聚焦真实问题,深化实践创新,推动成果转化,赋能师生发展。从学科课题的生动展示到专家精准把脉的点评,再到校长语重心长的期许,这场教育智慧的碰撞让参会者满载而归。与会教师纷纷表示,将立足“问题从课堂中来、成果到课堂中去”的行动逻辑,细化研究方案、深挖过程证据、实化成果转化,让科研真正成为撬动教学质效的支点。此次培训不仅搭建起经验共享的平台,更催生了区域教育协同创新的生态。当科研种子在每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,当研究力转化为课堂生产力,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正在清晰铺展。这场春天的培训,必将孕育出秋日累累的育人硕果。
撰稿:刘迪 摄影:王艺洁 图片:李东函 编辑:娄馨月
初审:张海燕 复审:李丽莉 终审:孙爱华